苏鸿渐

看置顶!!!
更新随缘,目前来看大概是……月更?
身体不好,催更随意,催出结果是你赢。
不能写的时候会默默装死,如果回复了大概是要更新了。

“过河——”
村民的声音在山谷响起,正坐在岸边晒太阳的老万“蹭”地站起身,走到河边,解开船绳,等村民一一上船坐稳后,起桨开始撑船。竹篙一点,船离码头,再往河底一撑,船头已掉向对岸。随后老万熟练地起桨、落桨,动作熟练,带着独特的韵律,看起来美观又舒心,好像单单看着他从容的动作,心就不知不觉静了下来。今天天气很好,河上没有什么风浪,小船悄无声息地掠过水面,带起一道水痕,被太阳照的闪闪发亮。
老万在河上摆渡几十年了,大沙河宽约百米,河上哪儿水深哪水浅,哪儿有暗流哪儿有石头,全都一清二楚,他熟练地摇着船桨,掌着方向,小船晃晃悠悠,却没人担心——万家摆渡以来,还没出过一起事故哩!就这样,不过一刻钟光景就到了对岸。
等人都下去了,老万再不慌不忙地看看有没有人渡河,再看看日头,快10点了,算算人数,要做农活儿的乡亲们大概都过去了,于是他摇着桨,悠悠地又摇回对岸,决定回去吃个饭。
啊?您说这个点吃午饭是不是早了点儿?
的确,农村农活儿重,也不太讲究整点,干起活来谁会记得时间?午饭往往是饿了就回去吃,拖到下午两三点都是常事儿,吃完睡一觉,正好避开日头最毒辣的时候。
但老万不一样,他是摆渡的,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要回家,正是需要他的时候,如果他也是这个时候吃饭,那村民们就要等了。所以他平时每天都是两顿饭:上午10点左右不忙的时候吃一顿,算是早午饭,晚上村民都回家之后,他再回家吃晚饭。中午,好心的村民如果外出,都会多带一点干粮,让他先填填肚子。
回到家,刚拿起饭碗,就听到门口传来说话声。看着走进来的人,他眉头一皱就要赶人。这村里的小李,在左邻右舍也算有些名气,是大学生,有想法,和一帮年轻人合作又是折腾大棚养菜又是卖土鸡蛋的,据说也赚了不少钱,也是个“万元户”,本来这都和他没关系,别人怎么折腾,他只要好好撑他的船,让乡亲们出行方便也就够了,但这小李,最近却盯上了他的船,居然和他说要合作收乡亲们的钱!
小李没看他的脸色,进来就大大咧咧扫视了一圈屋子,又看着桌上的白饭和小葱拌豆腐说,“叔,吃饭呢?”
老万不理他,自顾自吃饭。
小李也不见外,一屁股坐在门槛上,就开腔了,似乎知道老万不待见自己,他也不废话,直奔主题。
“叔呀,咱上次提的意见,你想的怎么样了?这可是给您送钱呀!”
“不可能!”老万想也不想地拒绝了,埋头扒饭,乡亲们还等着渡河呢!
“唉唉唉!”小李急了,“叔呀!咱们是一个村儿的,我还能害你不成,你想想啊,摆渡一人收费一元,一个来回大概有10人,每天约莫30个来回,那一个月就是上万块呀!咱们分成,怎么说一个月也能赚好几千,这不比政府发的那几百块钱多了去了!”
“你看看,您家的田前几年没了,您家这么多人总要吃饭呀!您就当补贴家用了嘛!”小李上次碰壁后也是下了好一番功夫,做足了功课的。见老万没反应,他再接再厉劝道,“您孙子也上中学了吧,这可是个烧钱的时候,那卷子资料可都要大把大把的钱撒出去买,您说您就当是给自家人谋个好前途,以后退下来养老也舒服呀!”
然而任他怎么劝说,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,老万都跟那河床上的石头似的——油盐不进 。小李也急呀!他不明白这么好的机会老万为什么不答应,换做别人早就欢天喜地地同意了,说不定现在连新船都划上了。村里那个承诺的说法他倒是知道,不过那又怎样?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一句话,这都几代人了,再说收费又不贵,这钱怎么也不是昧心钱,就不能变通一下,好歹也得顾及一下自己家里吧!
老万不理他,自顾自吃完了,把碗泡在水里,等晚上回来一起洗。平时这个时候他已经脚步匆匆赶向渡口了,今天顾及到家里还有一个不速之客,他好声好气把小李送出门,态度温和却坚决地看着小李说,“后生啊,以后别来了,你们年轻人有想法,但是我一把年纪了,也不求什么富贵。大伙儿需要我,相信我,与人方便,与己方便,这就是我坚持的理由和原因。你说再多我都只有这一句话——说话要算数,说好的不收费,那一分钱也不能要!”
老万回到渡口那个只能遮蔽风雨的小石屋,不远处飘着的是他的船。这些年,从缝缝补补的木船换到铁船,从竹篙换到船桨,不变的是万家绝不收费的承诺。

他记得以前长辈们常说的过去,这里的人们对他们一家有大恩!当年他们家颠沛流离地来到这里,是这里的百姓对他们伸出援手,让他们在此安居。
作为报答,他的爷爷造了条小木船,开始为村民们摆渡,并许下承诺,绝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钱。
他记得爷爷每天载着村民在大沙河上去去来来的场景,也记得小叔住的岩洞夜间常年不灭的火把,更记得自己接过那竹篙许下的诺言:把这船摇下去,万家要做讲信用的人,不收分文。
想着,对岸又稀疏传来了“过河!”的声音,
“来了!莫慌!”他应了一声,向船走去。船飘飘荡荡地向对岸而去,带起的水痕闪亮,信义的光辉也是如此灿烂,它一直闪烁在这大河上。
   正是:
为谢荒迁赠地恩,

造舟义渡载乡邻。

祖孙四代承一诺,

光绪三年划到今。①

          

注:①摘自天涯网友洞庭独木漂的七绝新韵诚信艄公
清光绪三年,有一万姓人家逃荒到湖北恩施州,当地乡民送给了他们河边三亩水田,万家人为报答乡亲们恩德,造小舟接送乡邻过河,不取分文,并承诺一辈子为乡民义渡。万家的子孙一代传一代为乡民义渡至今,已有一百四十年。本文改自此真实故事,有虚构成分,仅以此文表达我对万家义渡善举的钦佩之情。如有冒犯,请及时告知,我会应要求及时做出相应修改或者删文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发现这个tag几乎没人,谁能看到随缘吧,声明一下这只是初稿,终稿是征文比赛的就不放了,随缘看吧。

评论

热度(21)